- · 《分析试验室》栏目设置[09/07]
- · 《分析试验室》数据库收[09/07]
- · 《分析试验室》收稿方向[09/07]
- · 《分析试验室》投稿方式[09/07]
- · 《分析试验室》征稿要求[09/07]
- · 《分析试验室》刊物宗旨[09/07]
这个实验室展示出不一样的生物世界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五月六日,西南大学桑树育种中心,一名科研人员正在测量长穗桑果实的长度。 本版图片由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5月6日,西南大学蚕桑微生物显微镜室,科研人员正在用激光扫描共
五月六日,西南大学桑树育种中心,一名科研人员正在测量长穗桑果实的长度。
本版图片由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5月6日,西南大学蚕桑微生物显微镜室,科研人员正在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微孢子虫。
5月6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资源库,科研人员正在检查蚕宝宝健康状况。
5月6日,西南大学桑树组织培养室,科研人员正在观察培养基中的桑树样本。
5月6日,西南大学国家桑树品种改良中心重庆分中心精密仪器分析室,一条条染色体就是在这里用显微操作仪从细胞中挑出来的。
2003年,牵头绘制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2008年,成功绘制完成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
2009年,绘制世界第一张蚕类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
2013年,完成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全基因组图谱;牵头完成桑树全基因组图谱。
……
这一项项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都出自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西南大学,有一群由院士领衔的基因“密码”破译专家。他们通过实施家蚕基因组、桑树基因组和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研究计划,向世人展示出基因组时代不一样的生物世界。5月6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这个实验室进行探访。
蚕宝宝住“宫殿”,一日三餐专人照顾
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资源库
走进西南大学2号门,沿大路右拐,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便出现在记者面前,这就是实验室所在地。
站在大门口,门头上方的“蚕学宫”楠木牌匾颇显古韵,而旁边挂的“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牌匾则充满现代感。
“走,我们先去看蚕。”实验室主任代方银带着记者径直往蚕学宫对面的家蚕基因资源库走去。
家蚕基因资源库所在的建筑被称作“蚕宫殿”,有3000平方米。负一楼放置桑叶,其他四层楼基本上都是蚕房。
记者闻着一股桑叶的清香往里走,进入一楼的一间蚕房,眼前的一切犹如进入神奇的昆虫世界——左右两侧的钢架上,绿色的蚕钵从下往上一排排整齐摆放,这就是蚕宝宝的“床”,每张“床”上都有密密麻麻的蚕宝宝。
“不同品种的蚕宝宝可以共处一房,但不可以共用一‘床'。”代方银说,家蚕基因资源库始于上世纪40年代,致力于家蚕遗传资源收集、创制、保存和整理。在国际知名蚕桑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的带领下,实验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资源库,目前已拥有1000份以上家蚕基因资源,覆盖家蚕突变型的90%以上。
家蚕基因资源采用活体保存,有效期仅有一年,所以每年春天实验室都会大规模养蚕,安排专人照顾蚕宝宝,每天早上、下午和晚上喂食。
记者发现,这里的蚕宝宝有的身上布满黑色条纹,有的则是纯白色,有的甚至是透明色。更神奇的是,蚕宝宝的血液竟有不同的颜色。保种研究人员胡海说,这影响它们结出来的茧不都是最常见的白色,而是五颜六色。
“蚕茧的颜色跟血液的颜色性状具有必然联系。”胡海举例说,如果蚕宝宝的血液是黄色,就会结黄色、稻草色或粉红色的茧;如果是无色,则会结绿色或白色的茧。这些色素物质都来自桑叶。
在“蚕宫殿”二楼的一个房间里,还有一个年代久远的老书柜,里面存放的竟然是蚕宝宝的“家谱”。
“家谱”一本本整齐码放,总共三排,第一本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记录的。翻开早已泛黄且有些破损的“家谱”,可以了解到蚕宝宝的每个世代是怎么来的,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资料太珍贵了,凝聚了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所记录的蚕宝宝是蚕业科学和产业发展雄厚的生物资源基础。”代方银表示。
用玻璃针挑染色体,比“绣花功”更精细
破译3万多个基因“密码”让桑树有了多用途
长久以来,人们只知道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一切围着蚕丝转,桑树很多的潜在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更像是蚕学的“附属品”。
十多年前,向仲怀院士提出桑树基因组计划。随后,实验室副主任何宁佳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研究团队开始探索桑树基因组的奥秘。
文章来源:《分析试验室》 网址: http://www.fxsys.cn/zonghexinwen/2021/0517/940.html